
NEWS 新聞動態
奧凱川龍以“共同目標,雙向溝通,求同存異,理解包容"為合作理念,秉持“快速響應,專業服務、用戶滿意、真誠合作"的營銷理念。
“試驗畝產超500斤!”(注:市斤,下同)烈日下,正在三亞市崖州區壩頭熱帶大豆優良品種選育試驗基地仔細查看大豆長勢的南京農業大學國家大豆改良中心博士劉方東聽后,臉上不由自主地露出燦爛的笑容。身邊,綠中帶黃的大豆,豆莢飽滿,微風一吹,便隨風搖曳,似乎在向他點頭祝賀。“在三亞選育大豆新材料時間足足比內地縮短一半,我們正探索開展一年五代育種研發工作。”正低頭觀察大豆的劉方東向記者介紹。
三亞大豆南繁育種突破性進展 試驗畝產超500斤
“春節前,受氣候等因素影響,我們選育的大豆病蟲害比較厲害,大豆生長受損嚴重,本以為試驗不會取得新進展,但經技術人員精心管理,大豆結莢不錯。”劉方東說,這是他們第一次嘗試春季在海南進行大豆南繁育種。
和水稻、棉花等其他南繁育種一樣,每年11月,來自國內各個地方的大豆南繁育種專家便開始在三亞開始種植大豆。次年2月,播種的大豆就能收獲,長成的種子,經過篩選用于繼續加代。
但受海南去冬今春持續低溫天氣影響,大豆南繁育種生長不盡理想,且病蟲害厲害。“能不能進行春季大豆南繁育種?”南京農業大學三亞研究院高位嫁接本校優質學術資源后,今年3月首次將南京農業大學熱帶大豆選育團隊引入三亞市崖州區壩頭基地開展大豆育種攻關工作。
隨后,南京農業大學國家大豆改良中心、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等在崖州區壩頭南繁公共試驗基地,共種植大豆15畝,包含1356份大豆種質資源。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農業大學教授蓋鈞鎰,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三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柯用春等負責。
經過70多天的精心管理,壩頭南繁公共試驗基地15畝大豆選育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15畝大豆采收已完成,試驗畝產超過500斤,遠超出國內平均畝產270.5斤標準。
海南選育大豆新材料時間縮半 正探索一年五代育種
我國大豆每年需求量約1.1億噸左右,90%以上的大豆需要進口,提高大豆的單產和品質,優化品種結構,對于保障大豆產業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南繁,正是大豆育種工作的有力手段,也是大豆育種及品種推廣的一個重要環節。南繁是利用海南特殊的光溫條件,進行育種中間材料的異地加代擴繁,以加快育種進度,縮短育種年限,提高育種效率。
“一般情況下,大豆種植收獲期要110多天,但在三亞種植只需70多天。”劉方東說,在內地搞大豆育種,由于光熱不足,沒辦法快速育種。而在三亞搞大豆南繁育種,可以充分利用優越的光溫條件。
劉方東說,按國內育種一年兩代的育種速度,一個新材料選育要10年時間,但在三亞能將新材料的選育時間縮短一半,快速提升育種進程,為新品種的選育節約大量時間。目前,位于三亞市崖州區壩頭試驗田內正謀劃建設鋼結構塑料薄膜隔離大棚,克服目前海南多雨水、多臺風、多蟲害的影響,積極探索開展一年五代的材料選育工作。
攻關低緯度育種 選育適合亞熱帶地區種植大豆品種
第一次嘗試春季在海南進行大豆南繁育種,就取得突破性進展,增加了劉方東攻關低緯度育種的決心。
育種技術如果沒有突破,大豆育種的未來目標就很難實現。
劉方東說,目前,立足“國內大循環、互促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戰略”,他們正在開展大豆低緯度地區育種工作。“通過用好3萬份大豆種質資源開展育種攻關,選育適合東南亞等亞熱帶地區種植的大豆品種,力爭能夠提供一批適應低緯度地區高溫短光照的大豆資源及資源特性數據,努力構建熱帶大豆生物學和遺傳育種學科體系,為國家培育新的大豆進口來源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劉方東說。
“這將有助于推動大豆產業在海南由南繁加代轉變為鮮食大豆的全年育種研發、由育制種向鮮食大豆產業鏈、由季節性農業產品向全年供給性產品拓展,探索打造服務全國鮮食大豆生產基地和制種基地,為推動海南南繁產業發展、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提供助力。”三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來源:人民網
Copyright?四川奧凱川龍農產品干燥設備制造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成都 蜀ICP備16014539號-1